close
寶寶的身高體重合標準嗎?
嬰兒由出生至一歲的成長期間,看著他一天一天長大,你可知道嬰兒在發育期間有甚麼改變?以下標準體重表,為你計算寶寶由出生至第十二個月期間的生理改變,看看你的孩子身高體重是否合乎標準。
*體重及身高為平均數
時間 | 男 | 女 | 附註 | ||
體重*(kg) | 身高*(cm) | 體重*(kg) | 身高*(cm) | ||
1個月 | 3.80 | 53.8 | 3.64 | 51.92 | (1) 通常出生後體重會暫時減輕,約於第一天左右恢復出生時的體重。 (2) 以後每日增加體重約40至50克。 (3) 從出生到第六個月,身高每個月約長2.5cm。 |
2個月 | 4.64 | 55.19 | 4.56 | 56.04 | (1) 體重每日增加約35克左右,增加20克以下者應注意是否授乳不足。 (2) 頭圍通常比胸圍大。 |
3個月 | 5.83 | 59.68 | 5.20 | 57.73 | (1) 體重每日增加約25至30克 (2) 皮下脂肪開始生長,看起來較為強壯。 (3) 三、四個月間會流口水,在快要長牙時,流出的口水會較多。 |
4個月 | 6.43 | 61.80 | 6.05 | 60.97 | (1) 體重約為出生時的兩倍,每日增加約20克。 (2) 身長約增加10公分。 (3) 頭圍與胸圍大致相等。 |
5個月 | 7.01 | 64.29 | 6.58 | 63.11 | (1) 如胸圍比頭圍小1cm以上時,則營養不良。 (2) 體重達7千克以上時,則可開始斷奶。 (3) 由此到第六個月,每個月長高2.5cm。 |
6個月 | 7.68 | 66.43 | 6.92 | 64.59 | (1) 體重每日增加10至15克。體重若小於標準兩成,需請教醫生有關副食品之調配問題。 (2) 第一顆乳牙長出、長牙時小孩可能會較吵、不安定、食慾欠佳、睡眠不太穩、流口水、想吸奶嘴和咬指頭。 |
7個月 | 8.04 | 68.16 | 7.49 | 67.19 | (1) 體重每日增加10克。 (2) 身體運動較活躍。 (3 )由此到第12個月,每月長高1.3公分。 |
8個月 | 8.37 | 69.99 | 7.69 | 68.16 | (1) 體重每日增加10克。 (2) 乳齒、下門牙已長出。 |
9個月 | 8.77 | 71.36 | 8.05 | 69.83 | (1) 心理發育比生理發育強,應特別注意。 (2) 牙齒上門牙已長出。 |
10個月 | 9.03 | 72.90 | 8.36 | 70.89 | 口水漸漸減少。 |
11個月 | 9.27 | 8.53 | 73.77 | 72.10 | 生長出上四顆、下兩顆乳齒。 |
12個月 | 9.48 | 8.78 | 74.50 | 73.10 | 滿一歲時,體重是出生時的3倍,身長是出生時的1.5倍,乳齒上下已各長出四顆。 |
新版兒童生長曲線(自98年5月18日正式啟用)
這是行政院衛生署給母親節的獻禮:~~~寶寶成長的小幫手-新版兒童生長曲線~~~
孩子健康成長是爸媽最大的心願,但到底如何瞭解寶寶的生長狀況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採用世界衛生組織全球兒童生長曲線標準,編印新版兒童生長曲線圖,並自5月18日起啟用。新手爸媽屆時可以至全國各地與健保局合約辦理兒童預防保健(設有小兒科及家庭醫學科)之醫療院所,索取新版兒童生長曲線圖摺頁,輕鬆掌握寶貝生長發育情形。
國民健康局在新編印的200萬份兒童生長曲線圖與「兒童健康手冊」中,採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全球兒童生長曲線標準圖取代原版曲線圖提供父母參考,與原版最大不同之處在於,世界衛生組織以跨國合作方式,調查了以母乳哺育並在良好健康環境成長的兒童生長情形,避免原版曲線圖採用餵食配方奶嬰幼兒標準,易將母乳哺育之嬰幼兒誤判為體重不夠的困擾。
國民健康局提醒您,兒童的營養與生長發育息息相關,哺餵母乳、從小提供與培養孩童營養均衡的餐飲和飲食習慣,都是讓寶貝健康成長的好方法。希望各位爸爸媽媽能夠參考兒童生長曲線圖,觀察家中寶貝的成長情形,讓孩子的成長更健康。
為利醫療院所、醫事人員及父母能掌握兒童之生長狀況,國民健康局已印製了新版兒童生長曲線圖摺頁,自本(98)年5月18日起正式啟用,以作為台灣嬰幼兒生長標準之參考,已行文轉知各健保特約兒童預防保健(包括設有兒科及家醫)之醫療院所配合宣導,並請各醫療院所於兒童就診或檢查時,協助解說並更裝釘於舊版兒童健康手冊,新版資訊預計放入99年兒童手冊中。
◎ 新舊兒童生長曲線圖50百分位之比較
足月齡/年齡 | 50百分位 | 女孩 | 男孩 | ||
新版 | 舊版 | 新版 | 舊版 | ||
11個月 | 身長(公分) | 72.8 | 73.2 | 74.5 | 74.5 |
體重(公斤) | ↓8.7 | 9 | ↓9.4 | 9.6 | |
1歲10.5個月 (22.5個月) | 身高(公分) | 85.5 | 84.5 | 86.9 | 85.8 |
體重(公斤) | ↓11.3 | 11.75 | 12 | 12 | |
2歲9個月 (33個月) | 身高(公分) | 92.9 | 92.95 | 94.1 | 94 |
體重(公斤) | ↓13.3 | 13.8 | ↓13.8 | 14.5 | |
3歲9個月 (45個月) | 身高(公分) | 100.9 | 100.3 | 101.6 | 101 |
體重(公斤) | ↓15.5 | 16 | ↓15.8 | 16 | |
4歲9個月 (57個月) | 身高(公分) | 107.8 | 107 | 108.3 | 108.7 |
體重(公斤) | 17.7 | 17.65 | ↓17.8 | 18.5 |
為利醫療院所、醫事人員及父母能掌握兒童之生長狀況,國民健康局已印製了新版兒童生長曲線圖摺頁,自本(98)年5月18日起正式啟用,以作為台灣嬰幼兒生長標準之參考,已行文轉知各健保特約兒童預防保健(包括設有兒科及家醫)之醫療院所配合宣導,並請各醫療院所於兒童就診或檢查時,協助解說並更裝釘於舊版兒童健康手冊,新版資訊預計放入99年兒童手冊中。
◎ 新版兒童生長曲線介紹
世界衛生組織以跨國合作的方式,選取符合:餵食方式以母乳哺育並適時的添加副食品、有良好的衛生照護、母親不吸菸、處於良好健康相關因素的環境的0-5歲兒童,進行分析其生長發育以繪製適用「全球」0-5歲的兒童生長標準曲線圖,並於2006年發布公世界各國參考。
我國經過召開多次專家會議討論後,決定採用世界衛生組織發佈之兒童生長標準,做為台灣嬰幼兒生長曲線之使用參考,並將置於新版的兒童健康手冊中。為方便媽媽使用新版兒童生長曲線圖,國民健康局貼心地印製成摺頁,可夾放兒童健康手冊參考運用。未來,國民健康局亦將建立本土性資料,以監測國內兒童生長狀況。
另外,要提醒媽媽,兒童營養與生長發育息息相關,哺餵母乳、從小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定期接受兒童預防保健,都是讓寶寶更健康的撇步。最後,別忘了向全國各地與健保局合約辦理兒童預防保健之小兒科及家庭醫學科醫療院所,索取新版兒童生長曲線摺頁,幫助媽媽掌握寶寶成長及健康狀況!
如何使用兒童生長曲線圖
一、新版兒童生長曲線圖摺頁的正反兩面,分別是男孩、女孩身長(高)、體重與頭圍等3個生長指標的百分位圖,每張圖上均有五條曲線,由上而下分別代表同年齡層之第97、85、50、15、3百分位。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blog.yimg.com/2/bNV_iO97s58pxvp6xpZ3pG.o1jQVU9F_qMZsAvxMOQmqGLtBv5Gzjg--/8/l/MF4rjrpSg6AaD7oVtFRzlQ.jpg)
新版生長曲線圖的身長/身高圖,在2歲時曲線有落差,主因在於測量方法不同;2歲之前是測量寶寶躺下時的身長,2歲以上則是測量站立時的身高。
二、媽媽可以按寶寶的性別,先找到橫座標所標示的寶寶足月/年齡,再找到縱座標上身長/身高、體重與頭圍數值,就可以找到寶寶在同年齡層小孩的百分位。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blog.yimg.com/2/bNV_iO97s58pxvp6xpZ3pG.o1jQVU9F_qMZsAvxMOQmqGLtBv5Gzjg--/3/l/Qiu3GU4zyznN4q_qnXygHw.jpg)
以滿1歲的男孩身高75公分為例,大約在第50百分位,就表示在100位同一年齡層的寶寶裡,排在中間位置。
三、一般而言,嬰幼兒之生長指標若落在第97及第3百分位兩線之間均屬正常,否則就要考慮該項生長指標有過高或過低之情形。要強調的是,兒童生長是連續性的,除了觀察每個落點外,其連線也應該依循生長曲線的走勢,如果高於(或低於)二個曲線區間時,需請醫師評估檢查。
◎ 兒童生長與營養
國民健康局提醒家長,兒童營養與生長發育息息相關,提供3個預防寶寶肥胖的撇步。
撇步1:哺餵寶寶母乳至6個月,之後添加適當副食品,並持續哺乳至2歲或2歲以上。
撇步2:從小培養兒童良好的飲食習慣(相關衛教指導資訊,請詳閱兒童健康手冊)。
撇步3:善用政府免費提供之兒童預防保健服務,定時接受健康檢查。
此外,從小培養兒童良好的飲食習慣,可能可以讓正常的飲食習慣持續一生,影響孩子的健康甚鉅,因此不可不慎。以下的原則可供參考:
● 用餐應有一定的地點。餵副食品時請讓寶寶坐在高腳餐椅上,勿到處追逐餵食。一歲以後,應將高腳椅放在餐桌邊,安排與其他家人一同進食。
● 尊重寶寶的胃口,勿強迫餵食,以免他對飲食產生厭惡感。
● 把握一歲至一歲半之間的黃金訓練期,讓寶寶學習自己用湯匙吃飯,培 養其自主能力,也可避免因餵食造成的親子衝突。
● 孩子會自己吃飯以後,一次只給他少量的食物,吃完了還要再給,而非限定他一定要吃多少份量的食物,造成壓力。
● 維持進餐時的愉悅氣氛,讓孩子參與餐桌上的談話,勿利用進餐時批評、教訓或責罵孩子。
● 三歲後可以開始規定一些簡單的餐桌禮節,孩子遵循時應常常給予誇獎。
● 規定合理的用餐時間(一般而言約為三十分鐘),時間到了或全家人都已經吃完了就請孩子下桌,收走碗盤,不宜讓他一再拖延。兩餐中間儘量不要給予零食。 4
● 勿以食物作為孩子行為表現良好的獎勵品。
● 遊戲、看電視或聽故事時,勿讓孩子同時吃東西,以免他飽了還無意識的繼續吃。
● 限制一天的點心次數,以兩次為限,太多的點心不但使孩子正餐時沒有胃口,也增加蛀牙的機會。儘量選擇有營養的食物,如起司、優格、水果、果汁、全麥餅乾、三明治等,避免垃圾食物如飲料、洋芋片、糖果等。
===========
新版兒童成長指標 體重下修
中時電子報 更新日期:2009/05/08 03:03 黃天如/台北報導
白白胖胖的小寶寶就健康?國民健康局昨日宣布修正使用十年的本土兒童生長曲線標準,改採世界衛生組織(WHO)以跨國方式研究的新標準;其中以體重下修改變最大,希望導正家長誤以為配方奶餵出來的「胖」小孩才正常的觀念。
每名新生兒一出生就能領到《兒童健康手冊》,依性別不同,分別畫出○歲到五歲男、女孩身高、體重與頭圍的生長指標曲線圖。
配方奶蛋白質過多 誤導白胖是健康
衛生署兒童健康推展會召集人黃富源表示,過去台灣多數新生兒都喝配方奶,每個看起來都「頭好壯壯」,其實喝母奶的小孩才最自然、健康。國內近年母乳哺育率逐年攀升,家長對照舊版曲線圖,反而產生孩子體重不足的錯覺。
台灣母乳哺育聯合學會理事長、台中榮總新生兒科主任陳昭惠說,WHO於○六年在美國、印度等五個不等種族國家,選定一群母親不抽菸、幼兒六個月前全母乳哺育,之後添加副食品但餵母乳至兩歲等為研究對象,公布一份全球適用的兒童生長曲線標準。
喝母乳最好 幼兒提早接觸不同味道
國健局取得WHO授權,訂五月十八日正式啟用,透過各地衛生局及醫療院所分送家長,明年出版的《兒童健康手冊》全面引用新版曲線圖。
陳昭惠強調,新、舊版曲線圖最大不同是體重標準。簡單說「喝母乳的幼兒比喝配方奶的體重輕」,母乳與配方奶營養成份不同,後者常提供過多蛋白質。
此外,餵母乳「媽媽吃什麼、孩子就吃什麼」,透過母乳哺育的幼兒可提早接觸各種不同食物的味道。研究證實,這不但有助兒童未來營養均衡攝取,孩子的荷爾蒙及代謝機制也更健康。
黃富源提醒,家長參考百分位曲線圖不宜矯枉過正,只須自己跟自己比,即身高、體重、頭圍落在第三、十五、五○、八五、九七分位五條曲線內(代表幼兒在一百名同齡者中的排名),就算正常。
若孩子的排名位置往下掉或往上移動兩個組距(例如突然從第九七百分位掉到第五○百分位),就代表孩子可能生病了。例如體重驟降就要找醫師確認是否營養不良或蛋白質攝取不足。
============
世界衛生組織2006年發布0-5歲兒童生長曲線圖
我國兒童生長曲線圖將採用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的兒童生長標準
日前媒體報導”嬰兒標準體重表,台灣錯用40年”,衛生署表示,過去40年來,全世界並無一標準化的兒童生長資料,各國各自使用不同的研究數據作為其國家兒童生長的參考依據,並非台灣錯用標準體重表。
衛生署非常重視此問題,故在黃富源所主持「兒童健康推動委員會」即多次討論過我國兒童生長曲線之問題,會中參與討論的專家包括小兒科醫學會理事長張美惠教授、成功大學附設醫院林秀娟副院長及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北港分院陳偉德院長等,其均認為我國應採用2005年世界衛生組織公布之兒童生長曲線做為國人使用標準。
世界衛生組織為建立更為客觀的、適用於「全球」兒童生長的標準依據,自1997至2003年收集來自不同國家、人種及文化,計8,440位0-5歲健康嬰幼兒的生長及相關資料來建立全球適用的標準兒童生長曲線。這些接受調查的嬰兒皆為:餵食方式以母乳哺育並適時的添加副食品、有良好的衛生照護、母親不吸菸等,處於良好健康相關因素的環境之下成長的。這個生長標準也證實五歲以前的兒童生長差異性主要是受營養、餵食方式、環境及健康照顧的影響,而不是受基因或人種的影響,因此適用於全世界各地的嬰幼兒。
採用WHO之標準,不僅是經過兒童健康委員會之學者專家審慎的討論通過,2006年6月臺灣母乳哺育聯合學會也指出:國內外過去所用的生長標準大部份都採用餵食配方奶的嬰幼兒,而他們的生長比健康的母乳哺育嬰幼兒之體重增加為快,因此很容易將餵食母乳的嬰兒誤判為體重不夠。故台灣母乳哺育聯合學會呼籲所有醫療保健工作人員採納WHO的新的標準。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表示未來兒童健康手冊新版印製時,將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之全球兒童生長曲線圖供國人參考;同時,為瞭解本國兒童之健康成長情形,衛生署也表示未來也將持續收集相關母乳哺育與配方奶嬰兒及飲食狀況等影響因素,建立本土性兒童生長資料,並與WHO生長標準比較,以定期監測兒童健康狀況。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