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林潔雨;諮詢/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陳若琳、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社會工作處資深督導宋家慧、財團法人友緣基金會資深社工詹純玲老師】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獨生子女屬於比較自私、難相處、抗逆境能力也較弱的一群,但實際上這些家中唯一的孩子真有此特性嗎?而社會上愈來愈多獨生子女的爸媽,又該如何給孩子正確的教養?



獨生子女比較快樂?


根據近期國外發表「獨生子女較快樂」的研究,認為獨生子女在成長過程中,不必跟其他同儕爭寵,所以會比較快樂。但獨生子女與有手足的孩子的成長過程相較,是否真的較快樂?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社會工作處資深督導宋家慧以自己服務的經驗認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否比較快樂,關鍵應該在父母提供什麼樣的環境,而與是否為獨生子女並無絕對關係。



財團法人友緣基金會資深社工詹純玲老師則表示,在她所接觸的個案中,有些孩子確實認為成長過程中很容易跟兄弟姊妹吵架,所以假如可以重新選擇,他們期望自 己是家中的獨生子或獨生女;但是也有些人覺得擁有手足較不孤單,且被欺負時有兄弟姊妹可以幫助,對於不想讓父母知道的心事,也可以向手足傾訴,這些優勢反 而是獨生子女難以擁有的。所以獨生子女是否比較快樂,應該是因人而易。



現代家庭多只生一胎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陳若琳表示,現代家庭的子女出生率愈來愈低,平均每對夫妻生不到兩個小孩,以此數字也可看出獨生子女的比率並不低;而宋家慧也指出,以近幾年的觀察發現,獨生子女比率確實有升高,尤其她一直在台北市服務,感受更加明顯。



自私、難相處 獨生子女基本性格?


一般遇到同年紀的孩子,小朋友很自然就會玩在一起,但是獨生子女生長環境較少有機會接觸同儕,在入學後,剛開始常會不知道該如何與其他小朋友玩,或因為在家只和父母互動,說話內容很難與其他小朋友融入,人際關係自然會受影響。


而陳若琳主任也認為,獨生子女因為缺乏一起分享的經驗,將來可能也比較不懂得與他人分享。因此,長久以來,被寵壞、自私、難相處,是很多人對獨生子女的負 面印象,不過詹純玲老師認為,難不難相處,主要還是和孩子的天生氣質以及後天給予的環境有關,與是不是獨生子女,影響其實不大。孩子較小時由於與同儕相處 機會少,社交可能比較有問題,但是隨著年紀增長,獨生子女在學校累積了豐富的同儕經驗後,就能夠減少類似的情況發生。


至於獨生子女會不會特別自私?詹純玲老師表示,因為家中只有一個孩子,所以孩子所提出的要求,爸媽很容易就滿足他,而當孩子在人群中就可能會依照過去經 驗,習慣性的提出要求,這不見得是自私,而是他依照過去的經驗行事,當然確實也有些孩子比較不能理解與體會別人的想法,一旦與他人互動出現問題時,協調能 力較低,等待能力也較弱。



雖然現代父母可能因年紀等許多因素而只生一個,不過宋家慧在她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多數父母其實都預先做了功課,知道獨生子女可能會有哪些教養問題,反而因此更用心,來避免孩子養成自我、自私等個性,所以最重要的應是父母抱持什麼樣的態度以及如何教導。



生得少,爸媽易過度溺愛


家庭中有獨生子女,則爸媽必須自我審視是否過度溺愛孩子。陳若琳主任舉例,大陸因為一胎化政策,家中的獨生子、獨生女就像小王子、小公主般被侍候,孩子未來就很有可能變得較自私自利。



曾有媒體報導一位溺愛孩子的媽媽,替獨生子女排隊買明星演唱會門票;更有案例是一個4歲男孩頑皮刮傷進口名車而被司機打一巴掌,財大氣粗的爸爸上門理論, 拿出台幣8百萬買下這部車,接著在兒子面前將車砸爛,替兒子出氣,還讓孩子在旁邊鼓掌叫好。如果未及早注意,這樣的小霸王將來恐怕成為社會的一大隱憂,在 大陸目前已經有這樣的現象,那台灣呢?父母應該好好思考。



‧給爸媽的建議


除了避免過度寵愛之外,爸媽應提供孩子與同儕相處的機會,尤其是和同年紀小朋友互動。例如經常找鄰居小朋友一起玩,過程中教導他如何與別人分享;或是在親子互動時,能像同儕間的互動模式。



獨生子女EQ較差?


獨生子女或非獨生子女,在EQ表現上並不會有明顯差異,主要還是跟爸媽的教養態度有關。譬如:有些容易生氣的孩子一生起氣來,爸媽或長輩就立刻順從,滿足 要求,這樣的孩子將來在外面對問題時,往往較難承受;也有孩子已經是國小五年級,卻還是動不動就哭,嚴重影響人際關係,深入了解可以發現是在家中養成的行 為模式。父母應該協助孩子有適當的情緒表達能力,而更重要的是大人本身的情緒及行為,對孩子有一定的影響力,必須自我檢視。



‧給爸媽的建議


獨生子女的爸媽因為無從比較,往往不了解各階段孩子應有的成長,例如覺得孩子與別人爭執很不應該,但到學校後會發現小孩之間的鬥嘴是難免的,其實家長應該教導孩子如何從爭執中學習溝通的方法,才是比較重要的事。



建議為人父母可以多參與坊間一些家長團體聚會,在和其他家長進行交流後,或許會發現孩子的問題其實沒有想像中嚴重,但可能有需要特別關心的地方,必須及早處理。此外,爸媽也要多觀察,了解自己孩子的「地雷」在哪裡,同時協助孩子了解自己,用適當的方法拆除自己的「地雷」。




【完整內容請見《 MamiHome媽咪窩》雙月刊2011年5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蕃茄媽 的頭像
    蕃茄媽

    鳥松-蕃茄媽的部落格

    蕃茄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