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育兒生活 7月號 NO.278


編訪撰文/陳映潔
諮詢/書田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 徐嘉琪


在哺餵母乳這段漫長而艱辛的過程裡,許多媽咪總以為容易發生問題的是寶寶,因而忽略了對自身的照料,殊不知,由於種種可能的不正確做法,媽咪的健康也很容易受到影響喔!其中,最顯而易見的便是乳房的健康,現在,就讓我們一同了解哺乳媽咪常見的乳房肌膚困擾吧!





困擾1乳房燒焦樣表皮壞死


症狀:表皮粗粗、灰灰的

  什麼是「乳房燒焦樣表皮壞死」呢?會有哪些症狀?書田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徐嘉琪表示,這種病症初期可能只是在乳房經常按摩的部位稍微發紅,接著,乳房肌膚會開始紅腫發炎、甚至出現一整塊灰灰、粗粗的燒焦樣病灶,這代表肌膚有壞死的現象,更嚴重者,還碰過乳房兩側表皮全都燒焦壞死的媽咪!

   

  一般當媽咪發現這樣的狀況時,通常可能會擔心是不是乳房的病變、甚至是乳癌的徵兆,因而緊張地就醫;亦或看作是一般皮膚問題前來看診,並提醒醫師自己正在哺乳,吃藥必須特別小心,卻不曉得這種乳房肌膚的問題正是因為自己哺乳期間按摩乳房過度用力而造成。其實,也怪不得媽咪沒有察覺,因為這種狀況通常是在哺乳、用力按摩乳房之後的12個月後才會顯現出來。

 

 

成因:不當按摩乳房

  目前各界均提出母乳的種種好處,因此,絕大多數的新手媽媽為了寶寶,都會選擇哺餵母乳,給寶寶最好的開始。但乳汁不夠一直是許多媽媽的噩夢,而根據母乳的供需原則,擠出越多、乳汁分泌就越足,所以為了促進乳汁分泌,媽媽們都會按摩胸部,但有時因技巧不熟練,往往以不當的方式過度按摩,容易造成乳房的受傷。

 

 

常見於追奶中的媽咪

  徐嘉琪醫師指出,「乳房燒焦樣表皮壞死」通常發生於寶寶出生後的頭12個月,因為媽媽想要追奶,好讓乳汁分泌更多、足以提供寶寶所需,所以一天通常要按摩胸部6次以上,有些媽媽可能因為不得要領,或是請通乳師以較強的力道按壓,很容易造成乳房肌膚表皮壞死。此外,徒手擠奶的媽媽,通常又比以吸乳器擠奶的媽媽更容易使乳房受傷。

 

頻繁、用力按摩使肌膚壞死

  長期、頻繁、過度用力地擠壓胸部,除了可能導致乳腺受傷、擠出「草莓奶」以外,還會造成乳房肌膚的壞死,一開始可能不易察覺,僅是無感的皮膚發紅或起紅疹,直至12個月後才出現燒焦樣的表皮壞死,媽媽也就會突然驚覺自己的胸部肌膚呈現灰灰、粗粗的異常狀況囉!

 

 

治療與照顧

1.著重病灶的保濕

  徐嘉琪醫師表示,對於燒焦樣的病灶,媽媽只要勤於保濕、塗抹乳液,同時避免繼續過度用力按摩乳房,通常約數週後可望恢復正常的外觀。

 

2.痛癢時輔以類固醇治療

  除非發炎的狀況比較嚴重,有紅癢、疼痛的感覺,醫師才會建議使用弱效的外用類固醇塗抹於患部。但要特別注意,正在哺乳的媽媽,藥膏、乳液盡量不要塗抹在乳頭的部位,以免寶寶喝奶時誤食,或是記得於哺乳前再次清潔乳頭。

 

3.及早發現較易處理

  如果反覆、過當按摩的時間太長,使乳房肌膚發炎得太嚴重,色素沉澱就會持續得比較久,或許需要12年的時間才能完全復原。徐嘉琪醫師提醒,媽媽如果能夠更敏感地發現問題,及早改善按摩乳房的方式,再輔以適當的治療照顧,通常只要數週就可望恢復健康的乳房肌膚。

 

 

困擾2乳頭濕疹

症狀:乳暈處出現癢感紅疹

  雖然名為「乳頭濕疹」,但徐嘉琪醫師表示,病灶一般不會延伸至乳頭,只會出現在乳暈的部分。急性期,在乳暈的地方會出現具癢感的紅疹或小水泡,倘若不及時治療,會轉變成慢性的病灶,出現苔癬化的現象,表面會比較粗糙、甚至脫皮。更嚴重一點,因為親餵寶寶時,乳頭附近會產生拉扯,容易在乳暈的地方併發線狀的過敏。

 

 

成因:接觸過敏物或刺激物

  徐嘉琪醫師指出,乳頭濕疹發生的原因大概分為兩類:

1.      過敏

媽媽本身屬於過敏體質,在哺乳前可能就有濕疹的問題。

 

2.      接觸性皮膚炎

與體質無關,而是一種「接觸性皮膚炎」,任何人只要過於頻繁地接觸刺激性物質、劑量超過身體能夠承擔的範圍,都會發生的皮膚炎。這些刺激性物質像是皂鹼、清潔劑、香精、含氯的衣物漂白劑,甚至是媽咪的汗水或寶寶口水裡的食物殘渣…等等,都有可能造成乳頭濕疹。

 

過敏vs.接觸性皮膚炎

過敏和體質有關,是接觸到某些會引發個人身體過敏反應的物質才會發生,常見的過敏性物質如:羊脂膏、一些植物萃取物(洋甘菊、蘆薈…等);而接觸性皮膚炎則是任何人過量、過於頻繁地接觸刺激物都會發生。

 

 

治療與照顧

1.塗抹母乳+類固醇藥膏

  徐嘉琪醫師建議,症狀輕微的媽媽,可在哺乳後以清水將乳頭、乳暈擦拭乾淨,再塗上自己的母乳,有不錯的促進復原效果。而症狀較為嚴重者,一般醫師會開立外用的類固醇藥膏,照指示頻率薄薄地抹於患部,待症狀消除後(即不再脫屑、摸起來不再粗糙時),方可停止用藥。

 

2.儘量避免刺激病灶

  病灶需避開刺激或過敏性物質,開始吃副食品的寶寶要注意口腔的清潔,以防媽咪乳頭接觸寶寶口腔的食物殘渣後更加惡化。此外,洗澡水的溫度不要太熱、避免泡澡,也不要在患部使用清潔劑。如果有分泌物或接觸衣物時感覺刺痛,建議抹完藥後再覆蓋上一層透氣紗布,可吸收組織液又阻擋皮膚與粗糙衣物的直接磨擦。

 

3.慎選胸罩+勤於換洗

  由於乳房肌膚嬌嫩,胸罩內襯的材質最好吸汗能力強且質地柔軟,棉質製品比人造纖維來得好。很多女生喜歡穿具有集中托高效果的機能型胸罩,對皮膚來說其實是很大的負擔,尤其身材較為豐滿的女生穿過緊的胸罩,不僅乳頭,有時乳溝兩側也會長痱子與汗斑。

   

  此外,胸罩屬於貼身衣物,又長時間悶在外衣裡,一定要勤加換洗,避免讓皮膚長時間浸漬在汗水中。

 

4.不可搔抓患部

  儘量不要搔抓病灶,如果實在忍不住,可請醫師開立不含類固醇、不限塗抹次數的止癢藥膏。只要好好治療、悉心照料,乳頭濕疹通常在一個禮拜以內可望痊癒。

 

 

小心〜可怕的「柏哲德氏症」!?

  必須特別留意的是,有一種表淺型的乳癌叫作「柏哲德氏症」,同樣是在乳頭、乳暈處長疹子,看起來很像乳頭濕疹,但放著不理,乳頭會慢慢潰爛,最後形狀也被破壞。不少患者會將柏哲德氏症當作濕疹,以為無關緊要,甚至平均拖上一年才就醫。

   

  柏哲德氏症最常見的症狀是乳頭、乳暈上出現疹子,且以乳頭居多,有時會有痛癢感。但因乳房本身沒有病變或硬塊,即使做乳房自我檢查,或定期做乳房X光攝影,早期往往也無法發現異狀,需要切片檢查,才能幫助診斷。

   

  如果媽咪發現乳房有「濕疹」,擦藥一個月後仍未見改善,建議先請乳房專科醫師檢查,排除是癌症後,再繼續皮膚科的治療喔!

 

 

困擾3乳頭念珠菌感染

  念珠菌是一種常見的黴菌,種類約有80幾種,最常造成人體感染的是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喜歡生長在溫熱、陰暗且潮濕的環境,如:嘴巴、陰道、皮膚的皺摺及胸罩中。白色念珠菌從小就一直存在於人體的表面皮膚、腸道、以及口腔內,正常情況下,存在的量不多,且與其它人體的各種細菌保持平衡。

   

  只有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懷孕、缺乏維生素B、患有糖尿病、身體抵抗力下降時,白色念珠菌才會大量繁殖,造成感染並且出現症狀。

   

  如果媽媽的乳頭感染白色念珠菌,寶寶很有可能一起被傳染,在寶寶的口腔造成「鵝口瘡」,或感染「念珠菌尿布疹」。

 

 

症狀:痛癢+灼熱+抽痛

  病灶會有灼熱感,乳頭會疼痛、會癢,呈現光滑透亮感的紅疹,嚴重一點還會在乳頭及乳暈處出現白色乳酪狀物質。

  

  除此之外,媽媽在餵奶的過程中、甚至是餵完奶後,乳房深部會有強烈的抽痛感,有媽媽描述這種疼痛彷彿乳房深部被針刺、灼燒一般,會延伸至背部和肩膀,餵完奶後疼痛仍會持續,有些人在噴乳反射時疼痛得更加劇烈。徐嘉琪醫師表示,很可惜的是,許多患病的媽媽因為這種痛楚而中斷了哺餵母乳之路,其實,只要立即就醫治療、悉心照顧,短時間內即可康復。

 

 

成因:身體處於易受感染狀態

  乳頭念珠菌感染通常好發於乳頭有外傷、陰道被念珠菌感染、懷孕期間有妊娠糖尿病問題的媽媽,或是寶寶、媽媽剛使用過抗生素等情況下。容易與乳頭濕疹混淆,需注意通常乳頭濕疹僅會發生於乳暈處,而念珠菌感染則會擴及乳頭。   

   

  此外,徐嘉琪醫師提醒,乳房深部的劇烈疼痛,常被誤以為是乳腺塞住所導致,因而使患者更用力擠壓乳房,結果反而使發炎狀況更加嚴重,媽媽千萬要謹記。

 

 

治療與照顧

1.抗黴菌藥物不可擅自停藥

  治療上視病情的嚴重程度,可選擇外用(症狀輕微)或口服(症狀嚴重)的抗黴菌藥物,療程通常需要12週,需一氣呵成,千萬不可吃23天藥後發現病情改善就擅自停藥,否則可能因治療不完全、黴菌沒有完全殺死而反覆發作。

 

2.寶寶和媽媽一起就診

  徐嘉琪醫師表示,媽媽如果發現自己出現症狀,就要趕緊就醫,否則很快就會傳染給寶寶。感染白色念珠菌時,通常媽媽和寶寶要一起就診,檢察寶寶是否也有感染的現象,如果有,母子必須一起接受治療才不會交叉感染。

   

  寶寶如果罹患鵝口瘡,要更注意奶瓶、奶嘴和固齒器的消毒,以避免反覆感染。

 

3.餵完奶後上藥

  如果媽咪的乳房感染白色念珠菌,是否應該停止親餵呢?徐嘉琪醫師指出,基本上還是會鼓勵媽媽盡量親餵,不需要因此而改為瓶餵,只要注意擦藥的時機點是在餵完奶之後,一方面幫寶寶把口腔清潔乾淨後上藥,另一方面自己的乳房也在這時洗淨並塗抹藥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蕃茄媽 的頭像
    蕃茄媽

    鳥松-蕃茄媽的部落格

    蕃茄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