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媽咪寶貝102年 8月號 NO.158
包莖、陰唇沾黏?Don’t Worry!
嬰幼兒常見泌尿器官疾病,新光醫院小兒外科主任張嘉宇指出:「以腹股溝疝氣最多,發生率約3~5%;第二常見則是隱睪症。至於其它,像1歲內會出現陰囊水腫,可能是第三常碰到。除此,也會因為包莖問題而來就醫,但就目前而言真的需要手術的患者不多。」
對此,馬偕紀念醫院小兒腎臟科主任蔡政道亦補充:「在小兒科的病例裡,以呼吸道疾病最多;再者是腸胃症狀;第三則是泌尿道感染疾病。」以泌尿道疾病而言,由於3、4歲以下的幼兒尚無法清楚的表達,此階段的孩童泌尿道感染經常以發燒、食慾不佳、腹脹、嘔吐、哭鬧不安、甚至延遲性黃疸的症狀來呈現,也因此容易被忽略。
至於在幼兒急診裡,睪丸扭轉是常見的前三名之一,張嘉宇主任解釋:「常在急診或門診看到幼兒出現睪丸疼痛的情況,也許是睪丸扭轉,也可能是睪丸或副睪丸發炎。」
嬰幼兒7大泌尿器官疾病
1疝氣
疝氣,容易造成器官掉至通道並卡住。
雖然疝氣多以男童居多,但每5、6個疝氣患者其中一個是女童,因此,女生罹患疝氣的比例約為3~5%。張嘉宇主任表示:「早產兒的罹患機會更高,達10%。」
造成疝氣的原因,當胚胎在發育過程,睪丸會從腹腔裡慢慢穿過腹膜下降到陰囊,當睪丸下降到陰囊後,腹腔與陰囊間的通道未正常關閉,即造成腹股溝疝氣。大部分等到寶寶2~3歲時,父母明顯發現到腹股溝或陰囊部位股起來,才會察覺疝氣問題而來就醫。
由於通道未關閉,孩子只要因為哭、咳嗽、便祕等情況讓腹部使力,會讓症狀更明顯,倘若腸子、卵巢等器官掉入通道卡住,大人一旦沒有注意即可能造成壞死。不過,張主任解釋:「並非人人皆會發生卡住情況,但約有20~25%的卡住機率,以6個月~1歲的嬰幼兒占多數。」因為這年齡的孩子不太會表達,無論肚子餓、尿布溼或腹痛都會以哭來表現,當腹部用力造成腹壓增加,一旦孩子有疝氣,則容易造成器官掉至通道並卡住。
治療方式》開刀
當器官掉落通道被卡住,會造成血液循環受阻,此時6~8小時內是黃金治療期,必須盡快開刀。張嘉宇主任表示:「原則上,健康檢查時發現幼兒有疝氣,建議在診斷後的1個月內接受疝氣修補手術,以免出現緊急狀況,導致情況更危險。」一般而言,開完刀後,3個月內的寶寶需要住院治療;3個月以上則可回家休養。
2隱睪症
6個月~1歲半應進行手術
隱睪症多為男生,其原因是出生前睪丸還未下降到陰囊,90%停在鼠蹊部。當寶寶出生後,醫師發現寶寶的睪丸沒下降,通常會建議6個月到1歲半即可進行手術,最晚2歲前應該完成。手術主要是將睪丸拉下來並固定,以減少日後不孕、惡性腫瘤、或睪丸扭轉與萎縮的機率。
另外,隱睪症要與「伸縮性睪丸」做區分。張嘉宇主任表示:「睪丸有提睪肌,有些孩子的提睪肌較發達,會將睪丸拉提至腹股溝部位;或是遇到冷空氣睪丸也會被拉提上來。不過就醫時,醫師很容易將其拉下,則不是為隱睪症。」
可是,伸縮性睪丸與隱睪症有灰色地帶,約20~30%幼兒因為提睪肌發達,追蹤到6~7歲發現原是伸縮性睪丸卻變成隱睪症,亦稱為「上升性睪丸」,因此,伸縮性睪丸的族群仍需每年積極追蹤。
治療方式》開刀
治療隱睪症的手術主要是採用「睪丸固定術」,簡單、快速,手術風險低,不需住院。幼兒在術後2~3日即可恢復活力,但運動應暫停1~2週。
3陰囊水腫
注意是否伴隨疝氣
孩子患有陰囊水腫時,要注意是否伴隨疝氣。
陰囊水腫的發生率很高,足月產的嬰兒約達6~8%。至於陰囊水腫的成因,亦即睪丸下降至陰囊後,雖然腹腔的通道已關閉,但流下來的腹水卻存在陰囊裡,是為「陰囊水腫」。與疝氣不同的是陰囊水腫為封閉式,張嘉宇主任解釋:「不會有新的腹水流進來,因此大小是固定,如果1歲以後腹水仍未吸收,才會考慮進行引流手術。」
蔡政道主任亦補充:「由於鞘狀突中充滿水分,所以陰囊摸起來是圓而光澤富有彈性,通常摸起來沒有不舒服的疼痛感。」若在暗室中以燈光照明,可以看到陰囊有透光現象,同時亦可觀察有無睪丸或腸子存在。一般而言,陰囊水腫多在幼兒1歲前會自行吸收腹水,不需要處理。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疝氣與陰囊水腫可能同時發生,因此,當孩子患有陰囊水腫時,家長要注意是否伴隨疝氣。
治療方式》手術
一旦合併腹股溝疝氣則必須盡快手術,以免腸子或其他腹部內容物卡在疝氣囊袋內造成壞死。至於單純的陰囊水腫,多數在1歲前會消失,等到一歲後若沒有消失再考慮手術。蔡主任表示:「通常術後當天或隔天即可回家,傷口不需換藥或拆線。」
4包莖
局部擦拭類固醇讓包皮鬆開
包皮的功能主要是保護龜頭,張嘉宇主任指出:「基本上,新生兒出生時即是包莖,是為生理性包莖,僅有1%寶寶在一出生就會看到龜頭,可能是尿道下裂或異常。」通常生理性包莖大概會維持到3歲,3~6歲時包皮會慢慢推開,漸漸能看得到龜頭。
蔡政道主任亦說明:「通常父母較擔心的應是包皮的洞口太小,造成龜頭無法露出,亦即『包莖』。」有研究顯示包莖會增加泌尿道感染的機會,他解釋:「新生兒進行包皮手術必須考慮許多因素,例如:年紀太小的幼兒割包皮必須全身麻醉;再者,開刀的併發症高,例如:出血、感染,或傷口癒合等問題,因此不建議太小的嬰幼兒進行割包皮手術。」
再者,若為了預防泌尿道感染而進行包皮手術,根據美國的統計結果發現,此舉不符合經濟效益,蔡主任解釋:「新生兒包皮環切術需全身麻醉,且依照實證醫學統計數據估計,在進行111位幼兒的包皮手術以後,才能預防一位幼兒發熱性泌尿道感染、腎臟發炎。」
因此對於一般的包莖通常會建議局部擦拭類固醇,目前臺灣有研究指出,每天三次、連續兩週的局部擦拭類固醇,約80~90%幼兒的包皮逐漸鬆開,如此一來,洗澡時即可以清水清潔洗淨,降低感染機會。
治療方式》2種情況,考慮手術
睪丸扭轉是急診時第三常見的疾病。
不過,蔡政道主任表示,出現下列兩種情形則應考慮包皮手術:
1幼兒在解尿時,包皮像汽球一樣鼓起來,由很小的洞口射出,這種包埋式陰莖代表包皮結構異常且開口很緊,龜頭與包皮間的空間很大,容易因為清洗不易而增加感染機會。
2因包皮過緊造成反覆的包皮炎或龜頭炎,甚至引發嚴重的泌尿道感染,使用類固醇藥膏塗抹無效時,可考慮手術治療。
5睪丸扭轉
睪丸急性疼痛
睪丸扭轉是急診時第三常見的疾病,通常幼兒在經過幾個小時的疼痛仍未緩解,父母緊急帶孩子就醫。張嘉宇主任表示:「睪丸扭轉會使得血液循環受阻、導致睪丸缺氧而造成該側睪丸急性疼痛、下腹部悶痛、陰囊紅脹漲痛,此時必須緊急開刀矯正。」
一般而言,睪丸是直立式的橢圓狀,在下方的某個部位會被固定住;若孩子的睪丸較偏向橫式生長,則容易產生睪丸扭轉狀況,尤其在運動完後。
在診斷睪丸扭轉時會以超音波檢查血液循環,張嘉宇主任說明:「如果睪丸發炎,血流量會增加,此時需以抗生素治療;倘若睪丸缺氧,血流量則會降低,此時必須看情況決定是否開刀。」而另一種檢查則是核子醫學掃描,它可偵測睪丸內的血流來增加診斷的正確性。
治療方式》手術
睪丸扭轉是泌尿科的急症,需把握「黃金6小時」,愈早治療、預後愈好。處理方法是盡快施行手術解決扭轉,並評估睪丸存活之機會再決定做睪丸固定術或睪丸切除術。
6泌尿道感染
分為上尿路與下尿路感染
泌尿道感染是小兒科常見的疾病,發生率僅次於上呼吸道感染與腸胃炎。兩歲以下的幼兒出現發燒症狀,根據統計,約5%是泌尿道感染引起,須先進行驗尿才可進行初步診斷。
就醫學立場,泌尿道感染區分為「上尿路感染」或「下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亦即細菌已經感染至腎臟、腎盂,造成急性腎盂、腎炎,症狀是發燒、腰痛等。下尿路感染,則是感染於膀胱或尿道等部位,會引起解尿疼痛、血尿、頻尿等情況。
至於發生泌尿道感染的因素,多數從尿道口細菌開始感染,稱為「上行性感染」,蔡政道主任解釋:「腸道不健康或尿道口不淨而產生較多致病菌,容易造成上行性感染。而泌尿道感染有80%致病原是大腸桿菌。」第二種感染途徑則是血行性感染,這類狀況較少,低於10%。蔡主任指出:「血行性感染是經由血液的感染,2個月內的寶寶或免疫機能有問題的幼兒,例如接受化療的癌症病童,較可能發生血行性感染。」
因此,當幼兒患有泌尿道感染,尤其腎臟發炎,蔡政道主任提醒,家長必須考慮3個情況:
1外生殖器與腸道健康:包括外生殖器是否有感染、結構異常、或清潔不周等。像男生的包皮過緊、女嬰有小陰唇沾黏等,容易造成泌尿道感染。另外,也要留意孩子的腸道是否健康,例如:習慣性便祕。
2膀胱問題:有解尿功能障礙亦提高感染機率。例如:神經性膀胱,會造成解尿不乾淨、解尿控制不佳。
3先天尿路結構異常:先天尿路系統結構異常最常見的即是膀胱輸尿管迴流症,占80%。其餘20%為阻塞性病變,容易發生阻塞部位,例如腎盂或輸尿管的交接部位,或輸尿管與膀胱交接部位等。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